大家好,今天回复一位酒店业主提出的问题:“酒店业主该如何平衡酒店品牌标准与利润的关系?”
引言
“这些物资必须使用酒店管理公司集团总部指定供应商的产品。”
“这些必须要按最新的品牌标准来执行。”
作为酒店业主,您是否曾对国际品牌的“标准化规定”感到无奈?统一硬件标准真的能保证品质吗?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品牌方(酒店管理公司)与酒店业主之间的利益博弈?
国际品牌酒店的“标准化执念”,到底是保障?还是负担?
一、品牌方的逻辑:标准化=品质可控?
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其“标准化服务”的魅力。无论你走进哪一家同品牌酒店,都能享受到一致的高品质体验。这种一致性确实不仅提升消费者的信赖感,还彰显品牌的专业和严谨。
展开剩余79%每次翻阅酒店管理公司精心制定的数百、上千页的品牌标准手册,我们都禁不住对他们对流程制度、细节的极致追求感到钦佩。
但问题在于:酒店硬件标准是否也应该“一刀切”?
(一)酒店品牌方的理由
1、维护品牌统一调性:确保每家酒店都符合“品牌标准”,避免参差不齐影响口碑。
2、供应链控制:指定供应商可以集中采购,理论上降低成本(部分产品有一定的优势,但部分产品有时候反而更贵)。
3、运营管理便利性:酒店管理公司总部更容易监督和审计,减少运营风险。
(二)酒店业主的痛点
1、高昂成本:按一些不合理的品牌标准,不仅增加酒店的投资额,而且也增加了酒店后期维保和运营成本。选择指定供应商的产品往往意味着支付额外的溢价,但这些产品在质量上并不一定能超越本地的优质选项。
2、售后缺失:有的业主,甚至有的酒店总经理和运营团队也抱怨:“采购清单里的供应商,卖完就不管了,售后响应极慢,有的甚至没有售后服务。”
3、本地化考量不足:一线城市的商务酒店和旅游胜地的度假酒店,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目标客群需求完全不同,但硬件标准却可能一模一样。
矛盾点:品牌方追求“统一”,酒店业主需要“灵活”。
二、标准化vs. 本地化:谁更赚钱?
酒店的本质是生意,酒店业主的核心诉求是盈利,而不是单纯满足品牌方的标准化规定。
案例对比
标准化案例:
某酒店被强制要求使用指定品牌的电动窗帘,单套成本比市场高20%,结果故障率高,售后拖延,最终业主不得不花钱重新更换。
本地化案例:
某酒店在与品牌方协商后,采用本地供应商定制的藤编家具,不仅成本降低30%,还成为网红打卡点,提升了酒店亮点。
以上只是酒店FF&E采购中的小案例,我们在酒店前期开发过程中见到的案例数不胜数。
结论:
服务标准化(Service Standard)是必须的——酒店客人期待专业和相同的服务体验。
硬件标准化(Hardware Standard)应适度放宽——只要不影响核心体验,酒店业主应有一定的选择权。
三、酒店业主如何争取更多话语权?
如果您正受困于品牌的“强制标准”,不妨试试这些策略:
(一)数据说服法
1、用成本数据对比报告向品牌方证明:本地供应商的产品同样优质,且能节省成本。
2、用客户反馈证明:某些“非标准”设计(如特色装饰)更受目标客群欢迎。
3、用当地同档次酒店经验证明:某些“标准”在当地不适用。
(二)灵活谈判
1、在酒店管理合同谈判时,争取更多的灵活条款。
2、对于高溢价供应商,要求“竞标机制”,至少引入3家进行对比。
(三)要求酒店管理公司内部统一技术服务意见
在酒店前期开发阶段,酒店管理公司提供的技术咨询因其专业复杂性,有时可能导致酒店管理公司内部不同人员之间出现意见分歧,造成酒店业主无所适从。
为了确保业主与酒店管理公司沟通的顺畅和信息的一致性,建议酒店业主通过电子邮件与酒店管理公司的技术服务团队进行沟通。
在此过程中,要求酒店管理公司内部技术团队先达成共识,然后再向业主提供统一的技术意见。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因意见不一而造成的混乱和误解,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售后条款约束
在酒店物资采购过程中,在采购协议中明确“售后响应时间”(如48小时内维修)。
四、未来趋势:标准化会松动吗?
随着酒店行业竞争加剧,国际品牌也在悄然调整:
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推出一系列“软品牌”,允许更多个性化设计,鼓励本地文化元素融入,在酒店前期筹建方面的品牌标准要求更加灵活。
这说明,纯粹的“一刀切”模式正在被市场挑战,未来的酒店经营,或许会更注重“标准服务+灵活硬件”的平衡。
结语:酒店品牌标准是手段,酒店盈利才是目的
品牌标准化本应是品质的保障,但若变成“为了标准而标准”,反而会损害酒店业主利益。
酒店业的未来场外配资公司,属于那些既懂品牌价值,又敢为利润据理力争的业主。
发布于:海南省垒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